汶上县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资料图】

党建联建 薯秧“爬”进45个村

□ 本报记者 高峰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蒙蔚

8月2日,汶上县次邱镇沈堂村农田里,几位村民正挥动着长长的喷杆为绿油油的甘薯苗打药。“这时候既要增营养、防病虫害,还要控制生长速度,况且需要人工打药,喷洒均匀,种这片种薯苗比养孩子还细致。”技术员刘传席拍着背上的喷壶说,不到一个月就能剪第一茬苗了。15亩地能收两茬苗、6万斤种薯,盈利6万元不成问题。

“祖祖辈辈种‘一麦一棒’,这一季咱也换了样,改种甘薯了。”沈堂村党支部书记郑龙说,隔壁西温口村种了一季甘薯,卖了3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一次就增加了20多万元。眼热的郑龙暗下决心:不能再“守着金碗讨饭吃”了,下季一定加入甘薯产业党建联盟。

原来,5公里外的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有研发中心、高标准温室大棚,每年繁育的优质脱毒种苗可达3亿株,是远近闻名的种薯大户。可周边的村子因为不懂技术,不熟悉市场,很少跟着身边这个大户“沾上光”。

一头有地不敢种,另一头想种却没有地。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学说:“公司有研发机构,有脱毒试管苗,有种薯保鲜库,还有稳定的客户和充足的订单,但被土地‘绊’住了脚。老百姓信不过咱,土地流转不过来,想扩大规模却迈不开步子。”

“搭建一个专业平台,对接资源、信息,实现‘村企共富’,迫在眉睫。”汶上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冲说。去年下半年,汶上县从需求出发,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次邱镇立足甘薯产业优势,创建甘薯产业党建联盟,吸纳村级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生产企业及种植大户加入,发展甘薯产业。

去年10月,西温口村党支部书记林现峰第一个在甘薯产业党建联盟协议书上按下了手印。企业先将种苗提供给村里,并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等物资,待村民盈利后再收费。同时,作为成员单位的镇经管站、财所、农办等部门,帮助村里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名义贷款30万元,投资建设了25座育苗大棚。企业不仅派技术员全程指导村里建棚、管理、收获,而且最后由企业保底收购。“能上的保险都给上了,咱还有啥可愁的?”林现峰扒拉着村集体经济账本说,今年将迎来大丰收。

“党建联盟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换来的是村企共富。”8月2日,在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种薯种植基地,刘文学联系客户的间隙为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加入党建联盟后,他们通过“借地种薯”将种薯种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5倍。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额达到4000万元,同比翻一番。

“联盟建立的目的,就是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它的运行机制也方方面面不离产业发展。”汶上县委组织部组织三科负责人陈秀同介绍。联盟按照“党建赋能、联盟引路、村企共赢”的运行模式,研究制定联盟章程,出台优惠政策、约束成员行为。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收集需求清单,突破资源短板,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甘薯产业党建联盟已突破镇域界限,吸纳全县45个村从事甘薯种植,建设5000余亩高标准温室育苗大棚,年销售10亿余株薯苗,带动甘薯种植12.3万亩,36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年销售额达5亿元。

从小甘薯出发,汶上县还将党建联建模式延伸到乡村振兴、工业经济、社会治理等经济社会发展全域,探索构建“产、供、销、服务”等一体化联动发展体系,推动形成“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全链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全县共成立46个党建联盟共同体,涉及村(社区)、县乡部门单位、“两新”组织、农业合作社等651个成员单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