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风口正劲。《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人工智能(AI)+中医药”赛道逐渐升温,一批医工交叉团队投入研发。基于互联网、移动端设备的智能中医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主打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等功能的小程序、App等轻量化应用陆续面市,智能中医相关专利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其中包括开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探索一批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并且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业内人士认为,相关赛道前景广阔,同时现阶段也面临一些难点挑战。

业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

在广东东莞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内一些特别的中医特色诊断仪器引人注意。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在中医体检项目中广泛应用中医问诊量化辨证诊治辅助系统、TTM红外热断层扫描仪、DMS经络检测仪等数字化设备,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主观诊断结果以数字量化形式展现,专业的中医专家团队对数据结果进行临床分析,为体检客户提供健康指导。一套流程简单方便,给不少客户留下良好印象。

上述场景是数字技术助力中医临床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松山湖,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技术,目标是研发一套高水平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该院的研究团队正在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相关团队合作,希望通过手机拍摄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面相、舌象、脉象等的自动诊断。“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需要中医临床专家来标定舌象、脉象的分类,比如某种电子波形是中医上的某一个脉象,通过大量样本输入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有望被训练用于辅助看诊。”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晓其说。

鉴于中医流派多样的特点,研究团队与多位省级名中医合作,分别采集相关专家的诊疗数据,以期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呈现出相关专家的临床经验。“人工智能技术可助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临床经验传承和发展。”黄晓其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诊察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光明说,借助人工智能对中医“四诊”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近年来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最开始从“望、闻、问、切”单模态探索,如今逐步发展到“四诊”融合。

卢光明研究团队提出“医学生物特征识别”的方法,用标准化、自动化的信号采集技术将摸脉、声音、气味等信息采集起来,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并把异常的特征提取出来,最后再运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其进行建模,目的是实现中医分析的客观化、规范化。

“现代医学有X光、CT、核磁等医学影像检测手段,医生根据相关检测指标来下结论、开处方。”卢光明说,中医也需要解决影像问题,即如何能把舌相、脉搏、气味、面色等中医的体表特征标准化,高精度地测量出来。

“中医诊断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中医影像的数字化、标准化采集,构建大规模中医影像数据库。其次是中医体外诊察信息的智能分析,充分挖掘各项异常信息,辅助中医师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自动健康评估和部分疾病的自动诊断。”卢光明说。

中医AI“轻应用”起步

近年来,不少团队正在基于互联网、移动端的传感器采集舌象、面相等,进行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已有多款App或小程序面市。

2019年,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出一款名为“望舌问膳”的小程序。用户只需将自己的手机拍舌图片上传,通过简单几步就可得出个人中医健康状态分类报告以及药膳调养指导。

据运营团队介绍,该平台运用中医舌诊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取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式,通过上万张舌诊图像案例等大量数据训练物体检测、语义分割模型,抽取裂纹、齿痕、斑点等舌象特征,进而分析用户体质寒热、虚实等情况,提供调理方案。

“这个轻应用的用途在于保健引导,通过舌诊做出大致分类,为用户提供健康服务。”杨志敏说,随着老百姓主动健康意识提升,许多居民进行膳食调养,需要知道自己偏向什么体质。一般而言,人们可以通过问卷自测了解情况,但这种方式操作较为繁琐,不够方便。基于此,临床团队根据收集到的舌诊和健康辨识相关科研数据,与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科技企业合作,于2018年10月开始研发“望舌问膳”平台,并在一年后上线运营。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使用量已有140万人次。

“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管理这一赛道,近年来入局开发相关产品的团队逐渐增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卢光明说。

一位从事中医AI商业化的企业人士表示,对于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的产业转化路径,现阶段不少企业走“轻商业”路线,例如在大健康产业方面,将消费者个人体质辨识与健康产品相结合。“尤其新冠疫情以后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有利于相关应用场景落地。”该企业人士说。

记者通过天眼查数据发现,从专利方面来看,自2017年来,智能中医相关专利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7年智能中医相关专利数量为20余件,2018年至2022年均超过50件。从专利名称来看,包括中医智能诊断系统、中医智能检测一体机、中医机器人等,能为患者提出调理方案或治疗建议。

前景与挑战并存

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挑战。

记者了解到,除了辅助中医诊断、辅助中医药健康管理外,当前,人工智能还在挖掘中医药数据、辅助鉴别中药、辅助中医药教育等领域应用取得进展。例如,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院人工智能中药鉴别团队与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建立了能够快速识别陈皮的鉴定工具,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的特点,能有效区分药材造假、掺假、掺劣的情况。

另一方面,受访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也面临一些痛点,相关业态仍待成熟。有企业人士表示,当前中医AI推向市场尚有难度,一方面许多技术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另一方面市场对于中医量化的认可度还不高,一些产品或技术“中医不认,西医不敢认”。

首先是中医药健康数据标准缺乏,专家提出,“AI+中医药”相关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无论中医诊断还是中药质检,都应有相应的标准进行指导,行业才能更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中医药数据基础还有待完备。卢光明认为,人工智能模型需要海量数据的学习,舌象、脉象等数据需要长时间积累。此外,“AI+中医药”赛道还需解决先进传感器等相关技术挑战,专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中医药应用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任何一种技术的落地应用,都需要持续迭代,遵循从基本原理突破到产品初步成型,然后到成熟和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卢光明说。(□记者 徐弘毅 广州报道)

推荐内容